亿博电竞官方网站西安: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平方米 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500亿元
来源:西安晚报时间:2022-11-25 07:24:56编辑:张佳萌作者:版权声明
11月24日,记者从市政府获悉,为全面开启西安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新局面,建设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健康西安建设,我市印发《西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
《计划》提出目标,到2025年,全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功能更加完善,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全市人口比例达到53%以上;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断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市、区县(开发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组织网络覆盖全市,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9名,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全民健身在倡导健康生活、凝聚人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用更加积极明显。推动体育消费,带动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00亿元。
《计划》提出,多渠道盘活土地资源,加快推进西安市人民体育场改造和西安市水上体育运动训练中心筹备建设。结合城市发展建设、人居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乡村振兴等重点项目,围绕基层综合治理,全面提升社区全民健身路径覆盖质量,不断提高居住区健身路径覆盖率。
“十四五”期间,市级新建多功能运动场60个、群众健身房75个、亿博电竞全民健身园区13个以上;积极推进社会足球场地建设,全市每年新建社会足球场不少于10个,到“十四五”末,累计新增社会足球场不少于80个。新规划建设的城市公园、口袋公园、绿地广场要结合园区规模,同步配套一定比例的健身场地设施。
广泛实施绿道建设,结合渭河沿岸及大型遗址公园提升治理,打造人、车(自行车)分离,且配置健身园区、健身驿站的多功能健身绿道体系。到“十四五”末,全市健身绿道总量不少于1000公里。
同时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评估督导,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采取试点开放等形式,支持学校体育场地在满足教育教学要求和安全的前提下向公众开放。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和商业体育场馆分时段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计划》提出,打造高水平精品体育赛事活动。围绕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持续提升和打造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西安马拉松赛等“一带一路”精品体育赛事。发挥十四运会体育场馆资源优势,挖掘“体育+”发展潜力,亿博电竞积极承接和引进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国际性品牌赛事。
同步培育多样化群众品牌赛事。继续办好西安市社区运动会、西安市全民健身大会、“舞动长安”全民健身技能大赛等综合性全民健身品牌赛事。不断夯实“一区县一体育品牌”成果,开展“一街镇一体育品牌”创建活动,使品牌效应逐步向社区(村)延伸,带动基层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利用春节、全民健身日(月)等节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全市联动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营造全民参与、全民健康的良好氛围。
关注各行业人群健身活动开展。持续办好四年一届的市级机关运动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及老年人运动会等,持续推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坚持“健康第一、体教融合”理念,形成全社会参与全民健身的新态势。
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一步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及指导项目配比结构,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建设,到2025年实现市、区县(开发区)两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全覆盖。同步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再培训力度,到2025年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突破3.8万名,在组织群众体育活动、指导科学健身方面作用发挥更加明显。
在社区体育组织建设方面,将采取“社区选派、区县培训、市级再培训”的方式,为社区定向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组织能力好、贴近群众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骨干。
到2025年,实现全市每个行政社区至少拥有6~8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成立3支以上健身活动队,带动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充分借鉴十四运会志愿者服务工作经验,依托我市高校大学生、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运动员,构建一支人数相对固定、人员相对稳定、服务意识强的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暖阳在西安、体育在行动”志愿服务和健康大讲堂项目,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在健身服务组织网络发展方面,《计划》提出,进一步深化体医体卫融合发展,推动健康关口进一步前移,让“运动是良医”成为社会共识。在西安市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全面运行的基础上,同步完善区县、开发区国民体质监测站建设。结合全民健身示范社区建设,每年在社区布局建设国民体质监测点5~8个。
发挥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统筹管理的职能作用,市、区县(开发区)、社区三级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网络不断健全,监测服务常态化开展,年均监测总数不少于5万人次。结合社会体育指导员、亿博电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养老互助幸福院等人员培训,定期开展体医融合开具运动处方培训班,每年培训体医融合骨干人才不少于100名,创建体医融合开具运动处方示范医院(科室),建立运动促进健康发展的新模式。
同时,多样化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活动,依托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宣传载体、网络平台,开展健康宣讲、居家健身指导等活动,普及健身知识,倡导健康生活理念,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发展。
按照“示范带动、综合提升”的发展思路,打造集健身房、健身步道、健身路径、球类场地等室内、室外多元化运动场地、体育组织和体质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民健身示范社区。依托“西安体育大管家”平台,逐步配置智慧健身服务站,形成“线下指导+线上服务”的互补结构,构建社区居民“健身圈”,为群众提供举步可及的健身场地,提供差异化、精细化便捷服务。到“十四五”末,全市全民健身示范社区不少于80个,每个街道(镇)至少拥有一个全民健身示范社区。
开展创建康养融合示范社区工作,参照全民健身示范社区标准,结合养老型社区、养老院建设,对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突出老年人康养、慢性病康复等服务功能,每年创建不少于3个集健身设施、健身组织、健身活动等服务于一体的康养融合示范社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体育文化,挖掘和传承西安传统体育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交流宣传,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
今后,我市还将积极构建体育产业体系,培育体育消费市场,带动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00亿元,鼓励通过市场化运作、政府补贴等形式,发放全民健身惠民补贴,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全民健身。
同步完善公共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推进智慧服务平台建设。强化“西安体育大管家”服务平台建设管理,稳步拓展服务领域。鼓励社会各界搭载手机应用程序,实现体育产品、培训等线上交易,深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推进体育新业态,提升体育信息化、个性化服务水平,构建“一朵云、一张网、一个平台揽全局”的服务管理架构。
以“西安体育大管家”平台为支撑,智慧化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管理,形成布局规划、建设管理、群众反馈闭环架构。利用“西安体育大管家”平台智慧调配作用,将全市各类体育组织、体育资源纳入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精细化服务水平,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健身服务,助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区县级“七个一”标准:各区县(开发区)建成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室内、室外体育场地总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一个游泳馆(室内游泳池)、一个国民体质监测站、一个体育公园、一批健身步道(总里程不低于300公里)。
街镇级“三个一”标准:各乡镇、街道配备一个带看台的灯光篮球场或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室内、室外体育场地总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多功能运动场地、一个小型室内健身房或室内多功能活动室、一套健身器材。
村级“三个一”标准:每个行政村配备一个室外篮球场、一个室内多功能活动室(乒乓球或棋牌室)、一套健身器材。